非洲豬瘟、偽狂犬等病毒均具有很強的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其對不同消毒劑的抗性也不同,尤其是氣溫驟變降低時,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消毒是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控非常關鍵的一環,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做好消毒工作。 人員消毒。人員是將病原帶入豬場的主要媒介之一,凡是進入豬場的人員必需嚴格消毒。豬場大門處要設置人員洗澡間,凡是進場人員都要洗澡,更換場內生活區衣服、鞋子才能進入豬場。工作人員從生活區進入生產區同樣需要洗澡,更換生產區衣服、鞋子。生活區與生產區的衣服、鞋子嚴禁混用。豬舍門口要設置腳踏消毒盆和洗手池,工作人員進出豬舍要腳踩消毒盆消毒,同時清潔雙手。 車輛消毒。豬場要通過安裝集中料塔、升級豬場進出豬臺等措施,保證場外車輛不進入豬場。對確需進場的車輛必需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和烘干。 物資消毒。豬場門口及生產區門口要設置單向流通的物資消毒間,并保證消毒間密閉性良好。對于小型物資可使用10ppm臭氧熏蒸消毒30min以上;對于疫苗等需要低溫保存的物資可拆除到最小包裝后使用溫和型消毒劑浸泡或擦拭消毒;對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和精密儀器,可先用氯制劑擦拭后,再65℃、30min高溫消毒。對于不能進入消毒間的大型物資可使用消毒機進行噴灑消毒或人工擦拭消毒。 環境消毒。對于辦公樓、宿舍樓內環境可使用0.5%過氧乙酸或1000毫克/升含氯制劑噴霧,早晚各一次。辦公室、過道、餐廳、傳遞窗、衛生間等放置免洗消毒液,隨時進行手部消毒。對于生產區豬舍連廊由生產區專人負責,每3天用2%燒堿噴灑一次;場區通道、過道每天用2%燒堿或戊二醛噴灑一次;舍內值班室、器具每天噴霧消毒一次。 豬舍消毒。現代化規模豬場最好實行“全進全出”生產模式,以便對于每棟豬舍進行徹底的終末消毒。豬群全部轉出后,在消毒之前必須對豬舍進行全面清洗,清除所有有機物,然后使用戊二醛、次氯酸鈉等有效消毒劑進行兩次消毒,注意兩次消毒使用不同消毒劑。 飲水消毒。有條件的豬場可以安裝凈水設備保證飲水的衛生與安全。無法安裝凈水設備的豬場,可每周在飲水中添加漂白粉或次氯酸鈉等消毒劑,消滅水中病原微生物,飲水器或水槽也要定期進行消毒處理。耐腐蝕的設備,盡量使用火堿或其他殺菌效果較強的消毒劑。 廢棄物消毒。胎衣、死胎等應由專人負責收集、轉運及無害化處理。注意收集、轉運過程防止交叉污染,轉運工具及時清洗、消毒,放置在規定地點。入舍處理病死豬人員,須穿戴一次性防護服、口罩、頭套、手套、水鞋,采用專用工具轉運病死豬,處理完畢及時清洗、消毒。 此外,在豬只銷售環節,一定要做好人員管控,售豬后應全面清理干凈出豬臺上及附近可見的有機物質,噴灑泡沫清潔劑覆蓋30min,清水沖洗并干燥,使用燒堿、氯制劑等消毒劑噴灑消毒。為避免場內人員外出看磅與收豬人員交流導致交叉,最好在出豬臺安裝物理間隔。 (本文來源于農業農村部)
|